山东盐碱地里丰收忙
山东盐碱地里丰收忙
山东盐碱地里丰收忙中新网济南6月12日电 题:山东(shāndōng)盐碱地里丰收忙
作者 周艺伟 孙(sūn)婷婷
芒种时节,在(zài)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全梯度(tīdù)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内,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,320亩油菜完成采收,饱满的油菜籽倾泻进运输车,曾经荒芜的盐碱滩上(shàng)飘起阵阵“油香”。
“这片土地的含盐量约6‰,普通农作物(nóngzuòwù)难以生长。”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茂林介绍说,油菜具备耐盐碱、耐旱(nàihàn)等特性,适合在中重度盐碱地种植,对盐碱地改良有显著效果(xiǎnzhùxiàoguǒ)。
张茂林带领着团队一头扎进(zhājìn)这片重度盐碱地,采用“一年两茬”种植模式,加之“绿肥还田”,三年左右就能(néng)见成效。“秋季适时播种油菜,让冬闲田地披上‘绿装’,还能减少水土流失,实现生态效益与土地改良(tǔdìgǎiliáng)的双重(shuāngchóng)增益。”
“油菜生产种植成本比较低,每亩地约(dìyuē)300元(人民币,下同),而亩产可达400斤左右(zuǒyòu),经济效益非常可观。”张茂林表示(biǎoshì),目前,该公司正与华中农业大学、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单位开展合作,通过联合攻关(liánhégōngguān),重点筛选(shāixuǎn)耐盐碱、抗寒耐旱的油菜新品种,进行实地试种。
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,推动“以地适种”和“以种适地”相结合,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山东通过(tōngguò)创新种植模式与土壤改良(tǔrǎnggǎiliáng)技术,打破(dǎpò)土地“桎梏”,让“不毛之地”变身“希望田”。
工人在肉苁蓉种植区除草。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(jìshùkāifāqū)供图
在(zài)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(shāndōng)乐道科技(kējì)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,连片的肉苁蓉迎风怒放,工人们穿梭在种植区,忙(máng)着除草、浇水。公司办公室主任赵传胜介绍说,这里的肉苁蓉年产量达30吨,产值近1200万元。
赵传胜(zhàochuánshèng)表示,2017年,公司联合科研(kēyán)团队,开始攻克盐碱地种植肉苁蓉难题,最终首创“柽柳+肉苁蓉”林下种植模式,将(jiāng)肉苁蓉“嫁接”至柽柳根系上,大幅提升其在盐碱沙质土壤中的(de)成活率。而且,以这种方式种植的肉苁蓉,药用成分含量是药典标准(biāozhǔn)的十倍(shíbèi)。同时,肉苁蓉与柽柳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,还可以改良土壤,遏制盐碱化的蔓延。
“下(xià)一步,我们将推出肉苁蓉含片、胶囊、饼干、饮品等系列产品(xìlièchǎnpǐn),不断丰富产品种类,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”赵传胜说,公司还计划将肉苁蓉产业与研学、康养(kāngyǎng)、旅游等融合,打造特色农业综合体。
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西灶子村(cūn),有140余亩地因海水倒灌导致盐碱化,种植传统农作物(zuòwù)亩产效益较低。2020年,日照市伊兰生物(shēngwù)技术有限公司落地西灶子村,依托(yītuō)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通过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模式,种植栽培高档花卉、观赏苗木、优质作物等。
大棚内的(de)高档花卉竞相开放。东港区委宣传部供图
经过5年多的(de)发展,该企业目前年产花卉、蔬菜种苗8000多万株,精品盆花2000多万盆以上,年产值超1000万元(wànyuán),带动(dàidòng)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,人均年增收2.5万至5万元。
在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(chǎnyè)的同时,日照市伊兰生物技术(jìshù)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,研发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(zhòngzhí)的“伊兰1号(hào)”“伊兰6号”等玉米(yùmǐ)新品种,具有抗病性、产量高、地域适应性强等特性,亩产超2000斤。目前,这些玉米新品种已通过山东省级审查审批,并在当地扩繁推广。
滨州市沾化(zhānhuà)区下河乡曾是黄河流经地,土壤含盐量(hányánliàng)高、灌溉水源匮乏、地力贫瘠,一度让传统种植(zhòngzhí)举步维艰。面对这片“困局之地”,当地推广暗管排盐、有机肥深施等土壤改良技术,降低土壤含盐量。
同时,下河乡将黄河水、雨洪水(hóngshuǐ)、再生(zàishēng)水纳入统一调配体系,破解“缺水”困局;推进“西水东(shuǐdōng)调”工程,通过泵站提引、沟渠联网,打通东高西低地形的水利循环(xúnhuán)堵点;开展“沟渠畅通”专项行动,构建起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高效灌溉网络。
如今,在下河(xiàhé)乡庞家村蔬菜种植基地,“大棚(dàpéng)套小棚”模式(móshì)让(ràng)西瓜苗提前1个月上市,“头茬瓜”亩产约8000斤,单棚收入超3万元。下河鑫鑫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“菌菜轮作”模式,冬季种羊肚菌,夏季种蔬菜,一个羊肚菌大棚收入近4万元,带动3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,户均年增收(zēngshōu)1.5万元。
在山东,曾经白茫茫的(de)盐碱荒滩,已蝶变为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。(完(wán))
中新网济南6月12日电 题:山东(shāndōng)盐碱地里丰收忙
作者 周艺伟 孙(sūn)婷婷
芒种时节,在(zài)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全梯度(tīdù)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内,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,320亩油菜完成采收,饱满的油菜籽倾泻进运输车,曾经荒芜的盐碱滩上(shàng)飘起阵阵“油香”。
“这片土地的含盐量约6‰,普通农作物(nóngzuòwù)难以生长。”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茂林介绍说,油菜具备耐盐碱、耐旱(nàihàn)等特性,适合在中重度盐碱地种植,对盐碱地改良有显著效果(xiǎnzhùxiàoguǒ)。
张茂林带领着团队一头扎进(zhājìn)这片重度盐碱地,采用“一年两茬”种植模式,加之“绿肥还田”,三年左右就能(néng)见成效。“秋季适时播种油菜,让冬闲田地披上‘绿装’,还能减少水土流失,实现生态效益与土地改良(tǔdìgǎiliáng)的双重(shuāngchóng)增益。”
“油菜生产种植成本比较低,每亩地约(dìyuē)300元(人民币,下同),而亩产可达400斤左右(zuǒyòu),经济效益非常可观。”张茂林表示(biǎoshì),目前,该公司正与华中农业大学、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单位开展合作,通过联合攻关(liánhégōngguān),重点筛选(shāixuǎn)耐盐碱、抗寒耐旱的油菜新品种,进行实地试种。
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,推动“以地适种”和“以种适地”相结合,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山东通过(tōngguò)创新种植模式与土壤改良(tǔrǎnggǎiliáng)技术,打破(dǎpò)土地“桎梏”,让“不毛之地”变身“希望田”。
工人在肉苁蓉种植区除草。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(jìshùkāifāqū)供图
在(zài)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(shāndōng)乐道科技(kējì)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,连片的肉苁蓉迎风怒放,工人们穿梭在种植区,忙(máng)着除草、浇水。公司办公室主任赵传胜介绍说,这里的肉苁蓉年产量达30吨,产值近1200万元。
赵传胜(zhàochuánshèng)表示,2017年,公司联合科研(kēyán)团队,开始攻克盐碱地种植肉苁蓉难题,最终首创“柽柳+肉苁蓉”林下种植模式,将(jiāng)肉苁蓉“嫁接”至柽柳根系上,大幅提升其在盐碱沙质土壤中的(de)成活率。而且,以这种方式种植的肉苁蓉,药用成分含量是药典标准(biāozhǔn)的十倍(shíbèi)。同时,肉苁蓉与柽柳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,还可以改良土壤,遏制盐碱化的蔓延。
“下(xià)一步,我们将推出肉苁蓉含片、胶囊、饼干、饮品等系列产品(xìlièchǎnpǐn),不断丰富产品种类,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”赵传胜说,公司还计划将肉苁蓉产业与研学、康养(kāngyǎng)、旅游等融合,打造特色农业综合体。
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西灶子村(cūn),有140余亩地因海水倒灌导致盐碱化,种植传统农作物(zuòwù)亩产效益较低。2020年,日照市伊兰生物(shēngwù)技术有限公司落地西灶子村,依托(yītuō)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通过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模式,种植栽培高档花卉、观赏苗木、优质作物等。
大棚内的(de)高档花卉竞相开放。东港区委宣传部供图
经过5年多的(de)发展,该企业目前年产花卉、蔬菜种苗8000多万株,精品盆花2000多万盆以上,年产值超1000万元(wànyuán),带动(dàidòng)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,人均年增收2.5万至5万元。
在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(chǎnyè)的同时,日照市伊兰生物技术(jìshù)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,研发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(zhòngzhí)的“伊兰1号(hào)”“伊兰6号”等玉米(yùmǐ)新品种,具有抗病性、产量高、地域适应性强等特性,亩产超2000斤。目前,这些玉米新品种已通过山东省级审查审批,并在当地扩繁推广。
滨州市沾化(zhānhuà)区下河乡曾是黄河流经地,土壤含盐量(hányánliàng)高、灌溉水源匮乏、地力贫瘠,一度让传统种植(zhòngzhí)举步维艰。面对这片“困局之地”,当地推广暗管排盐、有机肥深施等土壤改良技术,降低土壤含盐量。
同时,下河乡将黄河水、雨洪水(hóngshuǐ)、再生(zàishēng)水纳入统一调配体系,破解“缺水”困局;推进“西水东(shuǐdōng)调”工程,通过泵站提引、沟渠联网,打通东高西低地形的水利循环(xúnhuán)堵点;开展“沟渠畅通”专项行动,构建起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高效灌溉网络。
如今,在下河(xiàhé)乡庞家村蔬菜种植基地,“大棚(dàpéng)套小棚”模式(móshì)让(ràng)西瓜苗提前1个月上市,“头茬瓜”亩产约8000斤,单棚收入超3万元。下河鑫鑫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“菌菜轮作”模式,冬季种羊肚菌,夏季种蔬菜,一个羊肚菌大棚收入近4万元,带动3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,户均年增收(zēngshōu)1.5万元。
在山东,曾经白茫茫的(de)盐碱荒滩,已蝶变为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。(完(wán)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